安徽 北京 重庆 福建 广东 甘肃 广西 贵州 河南 河北 湖北 湖南 海南 黑龙江 江西 辽宁

江苏 吉林 宁夏 内蒙古 青海 山东 陕西 四川 山西 上海 深圳 浙江 天津 新疆 云南 西藏

教师资格证笔试小学语文科二教学设计各环节技能

http://www.hteacher.net 2022-01-24 18:08 中国教师资格网 [您的教师考试网]

           

(2)活动类导入法

①游戏导入

学生乐于接受新奇、趣味性强的事物。一上课就让学生动一动,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新课、掌握新知识,这是老师和学生都感到轻松、愉快的事。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,精心设计好游戏,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。

例如《蝙蝠和雷达》,教师和学生配合玩游戏,请两位同学上讲台来蒙着眼睛给黑板上缺少鼻子的人脸图画“贴鼻子”,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,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。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,课堂上乐成一团。教师顺势引导:“现在请大家想一想,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?对!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,什么也看不见,当然贴错了。那么,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?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?”进而使学生产生兴趣,导入新课。

②实验导入

实验,并不只适用于理化学科。语文教师同样可以用实验导入一篇课文,让学生亲眼看到所发生的一切、所产生的现象,以此诱发学生探索的兴趣。

例如《斜塔上的实验》,教师请一位学生到讲台上来做一个实验,将两个大小不一的球举到同一高度,然后同时放手。发现两个球同时落地。教师引导:“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呢?为什么两个大小不一的球体会同时落地呢?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进入到今天的学习。”进而使学生产生兴趣,导入新课。

(3)情境导入法

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、图画、动画、视频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、生动、有趣的学习情境,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,产生如闻其声、如见其形、置身其中、身临其境的感受,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,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。

①音乐导入法

在课堂开头让学生欣赏音乐,颇受学生喜爱。它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,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趣,又能使学生在歌词中发现该课教学重点所在,提前进入学习状态。音乐的情调必须与文本的情感基调吻合。

例如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教师播放名曲《送别》,提问:“同学们,听了这首歌,你的感受是什么呢?你能说说关于送别的古诗名句吗?我们学过李白的《赠汪伦》,‘桃花潭水深千尺,不及汪伦送我情’是千古名句,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首李白的送别诗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,看看作者又是怎么描绘送别的场面的。”进而引出诗题,导入新课。

②视频导入法

视频导入法可以使知识具体化、形象化,让学生有如临其境之感。

例如《观潮》,教师放映钱塘江大潮的相关录像,学生尽情地观赏。之后,教师提问:“同学们,看完之后,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?”学生自由发言,教师继续引导:“想知道课文是用什么语言描写这宏伟景观的吗?那我们就读读课文吧!”顺势进入课文的讲解。

③图片导入法

图片的特征是静态性和直观性,所以容易在课堂上反复仔细地观察,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感,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以图片为主题的课文中。

例如《松鼠》,教师使用课件出示几张松鼠的图片,先让学生感受松鼠漂亮、乖巧的外表,引起学生对松鼠的喜爱之情,之后教师接着引导:“松鼠是一种珍贵的动物,我们虽然没有见过现实生活中的松鼠,但我们可以通过电视、网络或科技知识、短文来了解它,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一篇知识短文《松鼠》,从课文中了解松鼠的一些生活习性。

题目示例:《给予是快乐的》

请根据上述材料完成下列任务:

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,设计新授课导入环节并说明设计意图。

【参考答案】

谈话导入:

①同学们,在生活中什么样的事情能够让你感到快乐呢?学生自由发言。

②揭题《给予是快乐的》(正音:给予jǐ yǔ,理解词义)。

③解释题意。

设计意图:

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,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。本设计着眼于对文本含义的充分挖掘,以“在生活中什么事让你感到快乐?”这个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学习起点和重组学习内容的主线,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维。揭示课题,纠正读音不仅帮助学生注意读音的重要性,同时为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打下铺垫。

(二)新授环节

语文的“新授环节”一般就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,以学生为主体,尊重学生的阅读期待和视野,逐步实现教学目标、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。总体而言,分为“初读、研读”两个环节。

(1)初读课文,整体感知

在“初读”环节,教师通过讲授、图片、影像、游戏等各种方式,引导学生通读课文,总体感知整篇课文,初识生字词,初知文章大意。包括预习性阅读、解题、认识生字、扫除阅读障碍等几部分。这一环节旨在大体读通文句,提出疑难问题。

初读文章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,为后面的阅读奠定基础。

(2)研读课文,深入分析

“研读”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,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细读深读,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。这是一种理解基础之上的阅读,是一个强化阅读体验和语言积累的环节。

研读文章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加深对课文中的人物、景物、事物、诗词意象等的感知、理解和体会。并在此过程中不断体悟文章艺术手法、总结文章艺术手法。

语文教学要不断强化“读”,一般读的方式有教师深情范读、教师配乐范读、听名家读、学生配乐朗读、学生深情范读、学生齐读、分角色读等几种。

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,学生还可以整体感知其情感基调和艺术风格,对文章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解读。一般从“语言、形象、意象、结构、思想内容、线索、艺术手法、写作顺序”等不同角度展开。

关注公众号

推荐阅读:

教师资格报名入口

教师资格成绩查询

教师资格成绩查询入口

教师资格成绩查询时间

责任编辑:张欣

教师教育网 教育信息网 人事考试网 资料下载

>>更多教师资格证国考相关信息/资料查看

2024年上半年小学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》命题趋势2024上半年资格证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》小学生心2024上半年资格证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》行为主义2024上半年资格证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》皮亚杰的2024上半年资格证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》记忆的过2024上半年资格证《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》班主任工

精彩推荐

换一换

有报考疑惑?在线客服随时解惑

公告啥时候出?

报考问题解惑?报考条件?

报考岗位解惑   怎么备考?

冲刺资料领取?

咨询

备考资料预约

  • 省份
  • 市区
  • 考试类型
  • 姓名
  • 手机号
  • 验证码

互动交流

  • 华图教师APP题库下载

  • 微信公众号:htjiaoshi

在线客服×